在我国丰富的天象记录中,哈雷彗星记录之久远,记录之详尽,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比。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“秦始皇七年,彗星先出东方,见北方,五月见西方……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。”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。秦始皇七年为公元前240年。从那次起到1910年,哈雷彗星共回归了29次,在我国史记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。
实际上,我国典籍中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。如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文献通考》等著名历史典籍中,都有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,有星孛于北斗的记载。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。不少中外学者把这次记录也看成是哈雷彗星最早的一次回归记录。
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在晚年考证了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中有关“武王伐纣,东面而迎岁,……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。”的记录,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。他计算了近4000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,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。因此,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又往前推了400多年。
我国历史上留下的完备的哈雷彗星记录被国际上许多研究者利用,成为研究彗星演化绝无仅有的宝贵资料。
也许有人觉得,哈雷彗星是我们中国人最先看到的,为什么不叫它“中国彗星”呢?科学不仅需要罗列现象,更重要的是要找出规律,上升为理论。我国虽然有悠久而系统的哈雷彗星记录,但没有人进行整理研究,只是一些原始材料。打一个不太确切的比方,就像春秋时楚人卞和献给历王的那块璞玉,要成器还要有一番精心的雕琢。而哈雷正是做了这样的工作,因此,哈雷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。